悼念︱《敌后武工队》中在世的最后一位战斗英雄走了,享年102岁
发布时间:2022-12-16
来源:1
分享: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冀中九分区敌后武工队一队副队长,小说《敌后武工队》中“贾正”的原型,老英雄贾正喜同志,于2022年12月10日在保定徐水区逝世,享年102岁。12月12日上午,贾正喜同志追悼会在家乡大因镇王村举行。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抗战英烈褒扬教育基金和太行人民抗战研究院委托志愿者程跃洲致悼词,高度评价了贾正喜同志光荣而传奇的一生。
贾正喜同志生于1921年,自幼家中贫苦,13岁丧父,16岁开始打长工。1939年,18岁的贾正喜在晋察冀军区晋中18团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冀中人民抗日斗志和胜利信心,根据上级指示,成立了“敌后武装工作队”。这是一支不穿军装的抗日队伍,贾正喜被调入九分区一分队,冯志任队长,贾正喜任副队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敌后武工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创造了智斗松田、奇袭南关火车站、巧夺黄庄、火烧梁家桥、智杀侯扒皮等颇具传奇色彩的抗战故事,在后来冯志创作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中生动呈现。贾正喜作为武工队英雄群体的代表之一、“贾正”的原型,也被家乡人民熟知和爱戴。
贾正喜在战场上打了七年仗,也负了一身伤。在1944年的一次战斗中,他被手榴弹炸晕,右手食指炸断,太阳穴炸伤,造成脑伤。1946年后,他主动要求复员回家做了农民。在村里曾担任民兵连长、村长、村支书。据当地干部回忆,回乡后贾正喜严格教育子女,传承良好家风,参与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在世时他常说,“我把敌后武工队的故事讲给儿子、孙子、重孙子听。我讲不动了,孩子们替我讲。”为了不让人们遗忘战友的英雄故事,贾正喜还出版过口述史。2015年,贾正喜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对这份殊荣,老人家格外珍惜。
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在悼词中指出,贾正喜同志作为一个拥有80多年党龄的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拋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跟党走;在和平建设时期,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将大量的时间和有限的生活费,用于关心下一代成长,做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功勋犹存,风范犹在。为了学习和发扬他的奋斗精神,我们隆重举行追悼仪式,追忆缅怀贾正喜同志。我们怀念他,学习他,因为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特别是近3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进机关、下工厂、走入部队和学校,对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中华英烈褒扬事业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悼念。
2015年以来,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曾先后为贾正喜等抗战老英雄摄制口述史纪录片,专门拍摄肖像题材作品60余幅,组织“目光、对话、传承”抗战老兵主题巡讲展,以铭记抗战历史,褒扬英烈事迹,弘扬民族精神。今后,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将继续做好抗战英烈事迹的褒扬教育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健康关爱,将贾正喜等老英雄的精神风范和英勇故事世代传颂下去,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让英烈精神薪火相传。
问苍穹何者不朽?
唯大义永不落幕!
让我们向老英雄致敬。
链接
▼▼▼
2018年5月26日,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在京设立抗战英烈褒扬教育基金。该基金由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太行人民抗战研究院联合发起,是我国首个以抗战烈士褒扬教育交流为主题的专项基金,也是首个下沉至县乡、紧密结合普通志愿者和基层群众的工作基金,旨在通过支持基层英烈褒扬教育,使烈士纪念活动具体化、个体化、情感化,在全社会形成感恩、敬仰、学习英烈的浓厚氛围,引导年轻一代珍爱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项目大事记:
2018年8月 开展“情系太行——抗战老兵健康帮扶红色左权行”活动
2018年9月 第五个“国家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与左权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全国多地联动同祭抗战英烈活动
2019年6月 启动英烈教育进课堂项目,组织编写《抗战英烈故事读本》
2019年7月 启动基层党建创新联动老区老兵健康帮扶公益项目。先后为50余名抗战老兵和优抚对象提供义务健康帮助,建档立卡并定期前往家中慰问义诊。
2019年10月 赴山西、浙江、河北等多地组织“目光、对话、传承”——抗战老兵主题巡讲展
2020年6月 组织向武汉抗疫一线捐赠防疫用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