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抗美援朝的历史——记上海籍退役老兵朱俊贤

发布时间:2023-02-22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部

分享: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志愿军文献馆,展示着900多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照片的大厅里,有一位坚守了近十年的志愿者——抗美援朝老兵朱俊贤。

“我们在三八线一侧挖坑道、修工事,另一侧就是美国鬼子的机枪和雷区,双方距离最近的时候不到200米。”时过70年,讲起当年抗美援朝战场的情景,朱俊贤还是眼眶湿润,感慨不已。“为了保家卫国,仅松江就有80位战友血洒他乡。我们永远不要忘了他们……”他饱含深情,以浓郁的乡音将往事娓娓道来,把听众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带进上甘岭战役、铁原阻击战的殊死战斗中。

甘愿一生著本色

朱俊贤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曾因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1次,并荣获朝鲜政府授予的军功章和战士荣誉奖章。1950年11月,朝鲜战争已经爆发,而此时,15岁的朱俊贤正上初二。“课堂上,老师做了动员,大家都听进去了。没过几天,中央发了号召,我就去报了名。”通过选拔后,他就进入了军干校学习军事医学。

1952年9月,朱俊贤结束学习随军队赴朝作战,担任通讯连卫勤战士。“作为一名志愿军,消灭敌人是我的任务;而作为一名卫生兵,保障队伍的安全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在战争中受伤的战士,朱俊贤需要想方设法阻止病情恶化,同时还需要保障其他战士的健康,应对在恶劣环境下多发的传染病等情况。“只有保证健康才能投入更多精力作战,强健的体魄和精良的武器在战场上都很重要。”卫勤战士们成为前方冲锋陷阵的战友们背后坚定的支撑,为他们筑起安全的防线。

单骑走西藏

1957年复员回到上海松江后,朱俊贤在松江区法院工作。工作之余,骑行的梦想一直藏于心中。“天天保持锻炼,骑车、跑步,风雨无阻地坚持。”朱俊贤谈起自己的骑行梦,笑得十分开怀。

原来在1977年,朱俊贤被选入援藏工作团,但在体检中被诊断为“心脏肥大”,故未能前往。自此以后,他每天慢跑3公里,步行3公里,坚持锻炼。

55岁那年,朱俊贤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真正开始了他的骑行梦。他先后6次进藏,创下了世界吉尼斯“单骑自行车穿越青藏之最”的记录。2008年,他被选为奥运会203号火炬手,将火炬传递到了陆家嘴。

朱俊贤将西藏行的点滴记录在册。60万字的日记里,满是他对西藏的浓情。有美景,也有磨砺;有万里云海之壮阔,也有沟壑纵深之惊险。茫茫山川绵延万里,他一心只有攀登。恶劣的天气并未困住他,匮乏的食物不能阻碍他。

“寒风刺骨,膝关节酸痛乏力,我只能推着自行车迈着大步走。”日记中他如是写道:“我知道不能逗留太久,不然就会患肺气肿,危及生命。”但朱俊贤到达目的地后看到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他。这正是他不断坚持的原因,如今已经88岁的他,依旧对西藏魂牵梦萦,那是他无法割舍、融入骨髓的眷恋。

每一次,他都用骑行为祖国庆祝,贺奥运、赞世博。他带着党旗、带着对祖国无比的热爱,走进了西藏。他的骑行梦,便是他的爱国梦。近3000枚他骑行路过的县乡邮政局加盖的邮政戳印章和纪念章,是他梦想的见证。

十年驻守文献馆

2013年,在得知上海收藏家吕焕皋准备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建设上海志愿军文献馆后,已经退休的朱俊贤主动请缨,成为文献馆的志愿者,将自己精心收藏的近百件朝鲜战地藏品无偿捐出,并为文献馆建设捐赠15000元。

为了集中精力做好史料搜集、志愿宣讲等工作,朱俊贤离开了松江的老伴和子女,长期“驻扎”在文献馆内,一做就是10年。2020年老馆长过世后,他还接手了文献馆的展品布置工作。每天早上一起床,朱俊贤就开始翻阅几百份当年报纸、杂志,从其中找线索,挖掘新的史料。他收集了战争时各个兵种、部队士兵的衣物、旧装备,还辗转联系到了2000多位上海志愿军战士,搜集当时的照片和史料。学生们来参观,他就亲自演示如何引爆爆破筒,讲解当年黄继光是怎么用爆破筒的,在怎样的情况下牺牲的。讲到故事高潮处,他就趴下来向学生们演示匍匐前进,只为在学生们面前更生动地展示志愿军的献身精神。10年的奔波劳碌,让他的脚底攒了厚厚的老茧,但他仍然坚守在文献馆,已然成了文献馆的一块“活招牌”。

从去年开始,88岁的朱俊贤就规划今年的系列活动。可就在准备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之际,他却因病卧床休息。但他的一颗心始终留在文献馆,天天问着老伴,定制的铜像好了没有。他想早点去馆里看看,因为那里已经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历史不会被遗忘,也不会被改变,朱俊贤就是那个收集历史碎片的人。为了让后人记住抗美援朝的历史,他说只要他还能动,就要努力让那些流血不流泪的志愿军老战士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铭记。